“穹頂之下”,我們何時才能擁有藍天、綠地、清水?
全國政治十二屆三次會議召開之際,全國政協委員、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今天提交的一份提案中指出:國內霧霾、水污染等問題突出,已嚴重透支環境資源。建議設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從立法、價格、稅收、融資四方面扶持環保產業。
現狀:環保產業鏈太“弱”了
截止目前,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網絡點擊量早已過億,但新一輪南下的霧霾又開始在960平方公里上方擴散。
正如郭廣昌在提案中的開門見山:“我國二十多年高速發展的工業化進程及粗放的發展模式,遠遠超出了環境容量及其自我修復能力,霧霾、水污染等問題突出,嚴重透支了環境資源。”
嚴峻的環境問題背后,是一條羸弱的產業鏈生態。
需要正視的是:目前,我國環保行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且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雖然近一年來,國家修訂了《環保法》,密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如鼓勵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鼓勵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3P模式、倡導發展“第三方治理”等。
但法律頂層設計不足、環保價格機制有待完善、稅收及金融對環保行業支持尚需提高。
“一部紀錄片喚起的是公眾的環保意識,但環境質量好轉的拐點未到。”郭廣昌堅持:“要扭轉這種情況,必須加快環保行業的發展。”
現狀:污水處理“重水輕泥”
是什么遏住了藍天白云?郭廣昌認為有三大制約因素:
一是相關法律頂層設計缺乏。
郭廣昌說,環境質量的改善,需要巨量的投資,必須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而社會資本的信心和進入決定取決于開放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良好的市場機制(如合理回報的保證)、法制保障等。
當前我國環保行業中,盡管國家積極倡導也已大量采用的以政府、社會合作為主的3P模式,但缺乏頂層設計的法律支持。
二是電價、水價等環境服務價格機制單一。
以供水水價為例,我國水價形成機制單一,水價與供水全部成本以及成本的變動脫節。
另一個與水相關的案例是,目前生活污水處理費用中并未包含污泥處理成本,盡管最近出臺的國家政策中已明確了將污泥處理成本納入污水處理成本計算中,但沒有出臺具體的操作辦法。
故長期以來,我國污水處理形成了“重水輕泥”的局面,大量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未能得到妥善的無害化處置。
與之類似,此類環境服務的價格形成機制中的問題也同樣集中于餐廚垃圾、建筑垃圾處理等固體廢棄物處理領域。
三是環保行業稅收優惠力度太弱。
環保企業通常生產用地面積較大、生產用房資產價值較高,長期以來,面對房產稅、土地稅不堪重負。目前,環保行業稅收優惠不足,直接削弱了社會資本進入的積極性。同時,該行業稅負過高也反過來加重了居民與地方政府的負擔。
另一方面,從國際經驗來看,項目融資已是全球環保行業通行且普遍采用的創新融資手段,但由于我國環保行業起步較晚且缺乏相應的金融支持與創新,企業在融資時往往無法提供充足的抵押或擔保,導致環保項目融資難的問題。
建議:完善環境服務價格形成機制
郭廣昌給出的“對癥下藥”之策,主要從立法、價格、稅收、融資四方面著手。
立法方面,建議加快《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法》的制定及實施,從法律角度給社會資本和政府套上“緊箍咒”。
具體來說,若社會資本方違反《特許經營法》,必須依法嚴格處罰;若政府方違反《特許經營法》的行為,如拖欠污水垃圾處理費等行為,企業可首先向規劃成立的國家3P中心申訴,根據其給出的仲裁意見,由地方政府執行;若對仲裁意見存有異議,則轉由司法途徑解決。
價格方面,則需盡快完善環境服務價格形成機制。
建議加快完善我國環境服務價格形成機制,主要包括加強實施環境服務價格(如水價)成本公開與成本監審;明確環境服務定價機制及價格構成、調整原則,包括規定環境服務成本的審核、價格調整的啟動條件和可以納入的調整因素等。
稅收方面,則要加大實施稅收優惠政策。
建議取消對城市供水行業3%增值稅;建議減免環保企業的房產稅、土地稅;建議對環保企業統一實施10%-15%的所得稅優惠稅率,取代現在的如對垃圾處理企業、污水處理企業“三免三減半”的稅率政策。
四要出臺“特許經營收費權抵押”等金融支持政策。
建議對于水務、垃圾處理等特許經營項目,實施真正意義上的項目融資。除“特許經營權抵押”外,無需其他擔保與抵押,以改變項目融資難的困境。
此外,建議及早建設國家“綠色銀行”,并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創辦專業的“綠色銀行”以更好的通過長期專門貸款等金融手段支持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
工程建設網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管理案例 | 會議活動 | 施工企業管理雜志 | 我要投稿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施工企業管理》雜志社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9號樓5M層西區郵編:100070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