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倒掛現象:人工費入不敷出,定額價遠低于市場價
目前,由于建筑工程預算采用傳統的工程計價模式,預算定額人工單價已越來越不適應市場人工單價需要,現行的人工單價計價辦法偏離了價值規律,不能及時地反映市場人工價格的變化,造成了施工企業人工費虧損。
現象之一:單價中人工費不足。某水利樞紐一般結構混凝土澆筑工程,定額直接費中人工費為25元/m3,而實際發生的人工費為47元/m3,高出88%。
現象之二:整體價格中人工費含量不足。土石方工程是人工費較少,機械化程度較高的項目。某水利水電樞紐土石方開挖工程,已經完成合同產值約11152萬元,根據合同,直接費中人工費約758萬元,施工時間為12個月,實際支付民工工資為1280萬元,比合同中的人工費高出69%。
現象之三:管理費中的人員工資性費用不足。投標降價時,一般是降價減人工數量,提高機械效率,相應間接費(含管理費)也隨之降低,因此,低價中標后,可供項目使用的管理費用減少,項目管理人員工資水平得不到提高,項目管理水平下降。如某水電工程項目,由于施工工期長,2005年開始施工時管理人員的平均工資為3萬元/年(含單位承擔的各項保險等費用),由于受到低價中標的影響,到2009年平均工資3.5萬元/年,工資增長速度十分緩慢。
現象之四:不變的定額標準與勞務市場價格增長倒掛。當前,全國相當部分地區的建設工程人工費單價,在概預算中每工不足30元,而實際支付時卻高達60~80元左右。如某水電站隧洞工程,投標時人工工日單價為20元/工日,合同約定幾年的工期中物價上漲和人工費的上漲都不作調整,而實際支付時,普工為30多元/工日,技工為50多元/工日,工長則高達70~80元/工日。即施工企業每使用一個工日,就得倒貼一倍以上的工錢兌現。
深層的原因分析:死單價,活市場,計價偏離價值規律
按貨論價本是市場交易基本的游戲規則,在目前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這些游戲規則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提升。但在施工企業的經營中,這些游戲規則卻有些令人看不懂。活市場與死單價的矛盾、資源市場化配置與業主標底攔標的矛盾、合理的利益保障與不平等合同條款的矛盾,成為搞活施工企業的“瓶頸”,成為阻礙企業適應市場轉換經營機制、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桎梏。
定額嚴重滯后,定額標準偏低。隨著我國物資改革的發展,大多數產品價格已放開,人工費大幅度上升,建筑工程成本不斷提高,建筑業收不抵支,雖然主管部門對定額單價作了部份調整,但是調整滯后,遠遠跟不上市場的價格變化,且調整方法多采用系數法,用抽樣、加權平均計算,與實際出入較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隨供需變化,人工費成倍上漲,建筑工程產品生產周期長,“死單價”形成“低預算收入,高市場支出”,加深了人工費預算定額單價與市場的矛盾,造成了建筑產品價格嚴重背離市場價格的扭曲現象,是企業虧損嚴重和效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惡性競爭,低價中標。由于建筑市場競爭激烈,出現了最低價中標引發的建筑企業競相降低報價而惡性競爭的不良局面。甚至在招投標中,業主視能否墊資為中標的條件并任意壓價。許多工程項目業主在招標時設定“攔標價”,在標書中明確規定投標報價不得高于多少,這個“攔標價”一般都是在本來就低的概預算定額上再下浮10%~20%,而施工單位為了能中標,往往自己再砍自己一刀,再降一點,能否掙錢可想而知。企業為了不使職工息工待崗或者下崗,往往冒著虧損的風險承攬任務。
勞動力供求關系、社會價值取向發生變化。在經濟社會轉型的今天,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地就業機會增多,建筑業每月一兩千元的收入和其艱苦的工作環境,對新生代農民工越來越缺乏吸引力。目前,建筑工地上打主力的勞務工多在40歲以上甚至有的50多歲,30歲下以的勞務工越來越少,建筑業農民工已經出現年齡偏大、青黃不接的隱憂。同時,農民工就業觀念也在逐步更新,建筑工人更趨向“理性打工”,會向相對收入更高、勞動環境相對較好的地區與行業流動。再加上近幾年來,國務院連續下發一號文件,“三農”政策得到逐步落實,使大部分農民工回流,不再一味出門打工。市場求大于供,必然會帶來勞動力價格的攀升。
施工企業深陷產業鏈最低端,產業升級困難。建筑業作為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加之行業門檻低,同質化競爭突出,大多數施工企業主要業務集中在產業鏈上利潤水平最低的業務,一方面要受到產業鏈上高端價值環節的擠壓,另一方面,原本不高的利潤還受到諸如單價倒掛、分包轉包、惡性壓價的侵蝕,企業處于低利潤、低積累的惡性循環之中,產業升級困難,路徑依賴嚴重,企業也不可能發展出足以打破低水平重復巡回的新能力,長此下去,將嚴重制約行業競爭力的提升。
潛在的負面影響:惡化企業生存環境,制約行業健康發展
工程單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施工行為,合理的工程造價是施工企業的生命線。如果人工費嚴重過低成為常態,將給施工企業帶來利潤流失、競爭力下降、工程質量隱患、農民工工資拖欠等諸多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隱患”數量和爆發力會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波及安全生產、工程質量、行業發展、社會治安多個領域。這一系列問題將會惡化企業生存環境、制約行業健康發展、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對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也極為不利。
吞噬企業合法利潤,造成企業經營困難。目前,施工企業低價中標后,總要從低微的利潤中拿出一塊進行人工費補差。這種不合理的人工費補差,使施工企業本身不能獲得應有的利潤,企業只能靠拼設備和管理來維持正常經營,很難積累資金開發新技術、引進先進設備和推廣使用新工藝、新材料。盡管行業協會竭力呼吁和提倡工程總承包和施工總承包,但是在設計業務整合和主要材料的采購等方面缺乏改革動力。建筑業所從事的還是以粗加工為主,創造的增加值也還是以人工費和管理費為主。人工費單價過低,直接導致企業利潤水平大幅度下降,大部分企業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逐年減少,有的施工單位多年拿不出一項科研成果。
存在安全質量隱患,企業信譽受到影響。施工企業低價中標后,必然會采取多種途徑降低成本,通過減少人力、材料、機械等的投入來平衡“低價中標”帶來的成本缺口。在購買材料時,鉆清單和合同的漏洞盡量選用次品或劣質產品;在施工時不按施工規范操作,減少材料、人工、機械的投入;在人力投入上,盡量使用廉價勞動力(未經培訓或技術等級低的工人);加上施工企業“低價中標”工程難以養活自己的隊伍,多數采取“轉包”形式,分包商在安全投入方向選擇上存在投機心理,重眼前利益,能省則省,該投入的也沒投入到位,一旦發生安全責任事故,中標單位必須承擔安全主體責任。
影響企業競爭力提升,制約行業健康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外施工企業會陸續進入中國市場,我國施工企業也在大力提倡走出國門,這兩方面都將面臨著與裝備更精良,技術更先進的國際施工力量的競爭。如果建筑業長期微利甚至無利潤,施工企業不能自覺運用價值規律和價格杠桿,及時掌握市場水平,不能在市場競爭中持續學習和吸收先進的施工技術,必然會制約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影響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更難以在同一起跑線上與跨國承包商參與國際競爭。
農民工工資拖欠根源,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人工費過低是建筑領域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主要根源之一。施工企業在人工費層面是通過勞務分包方式實現,在人工費低的情況下,施工企業只得在管理費、機械費上挪用部分,勞務分包商只好在延長工作時間上做文章,從而使建筑工人實際收入超過中標價之外的那筆資金,難以得到制度保障,導致一些企業不得不拖欠農民工工資以緩解資金壓力。農民工如此龐大的一個社會群體,如果出現經常性的工資拖欠現象,必然會影響行業、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
目前,我國建筑施工企業在“僧多粥少”的甲方市場形勢下,是一個弱勢群體,只能被動地接受不公平的招標文件、合同條款,低價中標妨礙了施工企業乃至整個建筑業的健康發展。在國家推行分配制度改革和保障勞動者合法勞動收入的政策要求下,改變人工費虧損這種尷尬的倒掛現象,完善工程造價管理體系,維護產業鏈中各個主體的合理利益,已是整個行業的共同呼吁。如何能夠使人工費早日與市場合理接軌,符合農民工的根本利益,符合施工企業的發展需要,實現業主與施工方的“雙贏”,已經迫在眉睫。
版權所有: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電話:010-68520349傳真:010-68570772郵編:100070